01 简介
巴贝斯虫(Babesia)又称焦虫,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包括哺乳动物、有袋动物和鸟类,会引起中至重度,甚至致命性疾病。巴贝斯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因此,由其导致的巴贝斯虫病(Babesiosis)为全球性血液传染病。
犬巴贝斯虫病(Canine babesiosis)在1888年罗马尼亚首次描述牛巴贝斯虫病不久后出现,于1895 年在意大利第一次被报道。该病由巴贝斯虫寄生于犬的红细胞内引起,主要通过蜱虫的叮咬传播,以春夏季节高发,溶血性贫血伴红细胞破坏和全身性炎症反应是犬巴贝斯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发现的巴贝斯虫有100多种,主要感染犬类的为犬巴贝斯虫(Babesia canis),又称大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又称小巴贝斯虫。犬巴贝斯虫有多种亚型,如韦氏巴贝斯虫(B. canis vogeli)、罗氏巴贝斯虫(B. canis rossi)等,我国主要以吉氏巴贝斯为主。有国外旅居史的犬可感染其他种属的巴贝斯虫。如果犬携带蜱虫还可能造成蜱媒范围扩大,以及已知寄生虫在新区域流行。人类巴贝斯虫病也通过蜱虫从动物宿主传播,犬是巴贝斯虫病最常见的动物宿主,但尚无犬巴贝斯虫感染人类的报道。
图1. 犬巴贝斯虫的生命周期。
02 传播
巴贝斯虫通过蜱叮咬传播给犬宿主。当被感染的蜱虫叮咬犬时,巴贝斯虫孢子体与唾液一起被注射到宿主的皮肤中。寄生虫侵入红细胞,形成环状滋养体(图1)。大巴贝虫在红细胞中复制并形成裂殖子,即成对附着的梨形包涵体(图2)。裂殖子可以进一步分裂,在同一个红细胞中形成8个或更多,最终破坏红细胞逃逸到血液系统中,侵入更多的红细胞(图2)。
图2. 犬血液中的韦氏巴贝斯虫,
可见红细胞中的单环形滋养体和裂殖子(图源biogal.com)
以感染性血液为食的蜱虫会携带寄生虫,巴贝斯虫的性寄生虫在蜱虫的肠道中发育,随后在其组织中产生孢子。寄生虫到达蜱的唾液腺或卵母细胞,传播发生。巴贝斯虫从蜱虫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传播到另一个阶段,某些巴贝斯虫也通过蜱虫卵传播。巴贝斯虫通过媒介蜱虫的叮咬传播。但除此之外,吉氏巴贝斯虫感染也可以通过输血、咬伤和经胎盘传播。
03临床症状
发病早期会出现嗜睡、食欲不振、虚弱(超急性情况下会进展到昏迷和死亡)、贫血(黏膜苍白)。值得注意的是,犬的临床表现因感染的巴贝虫种属和宿主的易感性而异。一般来说,溶血性贫血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导致大部分犬巴贝虫病的临床症状的原因。溶血可能导致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尿。
图3. 感染巴贝斯虫的犬巩膜黄疸(图源veteriankey.com)
血小板减少症是巴贝西虫病的常见血液学发现,可能由免疫机制、脾隔离症或溶血性或血管损伤引起的血小板凝固消耗引起。组织缺氧见于严重的犬巴贝虫病病例。它是由贫血、低血压休克、红细胞淤积引起的血管淤滞、二氧化碳的内源性过度产生以及寄生虫消耗血红蛋白引起的。
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和肌肉受缺氧影响。组织缺氧、高血压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潜在死亡主要发生在 B. rossi 和 B. canis 感染中。B. vogeli 感染的严重疾病见于幼犬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犬,例如患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犬。
脾脏在控制巴贝斯虫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实验性感染的脾切除犬会迅速发展为寄生虫血症。脾切除术也与人和犬的致命性巴贝虫病有关。
04 诊断
图4. 巴贝斯虫病诊断流程图
未定期驱虫且有蜱虫叮咬史、疫区或农村山野旅居史等高风险犬只,应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应根据体格检查及病史调查结果进行一系列的诊断筛查,包括血常规、血涂片、生化、尿液检查等,此外,建议每一个病例都使用PCR方法确诊。部分复杂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自体凝集、库姆斯试验、CRP、动脉血气、激素检查等。
1. 血涂片镜检
镜检为犬巴贝斯虫病多年的标准诊断技术,对于中至重度寄生虫血症是可靠的诊断方式。然而,在有些病例轻度寄生虫血症病例中,血涂片则不易检出。巴贝斯虫寄生虫病的水平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直接的相关性。为了准确诊断感染,建议检查新鲜血液涂片。大巴贝斯虫的血涂片镜检可见梨形裂殖体或环状滋养体,小巴贝斯虫因体积较小,没有典型的梨形结构。感染犬的血涂片还可见红细胞吞噬。
图5. 一只感染巴贝斯虫的3岁马鹿血涂片
(图源cliniciansbrief.com)
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检测阳性提示暴露,但不一定表明当前感染,因此在早期感染中可能呈阴性。巴贝斯虫的种类之间也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因此该测试通常不具有物种特异性。
3. 分子学诊断
PCR检测对犬巴贝斯虫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阳性结果表明感染。尤其对轻度寄生虫血症病例特别有帮助,包括疑似携带犬,或慢性感染动物,并且可以对具体巴贝斯虫物种进行分型鉴定。PCR检测也适用于献血犬的筛查,核实他们是否存在巴贝斯虫病感染,确保不会传播病原体给输血犬。
05 鉴别判断
犬巴贝斯虫病的主要鉴别诊断是原发性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IMHA)。其他鉴别诊断包括犬溶血性贫血,如锌中毒、摄入洋葱、樟脑丸,以及某些引起红细胞剪切,导致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的肿瘤,如血管肉瘤等。在没有明确病因的IMHA病例中不应排除巴贝斯虫病。此外,巴贝斯虫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伴有非再生性贫血,在这些病例中也不应排除
06 治疗
目前抗巴贝斯虫药物疗效的可靠研究并不多,现有治疗方案并不能保证完全消除病原。寄生虫的外观可提示治疗方案,因为大多数大型巴贝斯虫对二丙酸咪唑苯脲反应良好,而小型巴贝斯虫通常使用阿托伐醌和阿奇霉素治疗。已有报告显示吉氏巴贝斯虫出现了对阿托伐醌的耐药性,少数病例对三氮脒+二丙酸咪唑苯脲/克林霉素/甲硝唑方案有效果。
治疗原则:尽可能杀灭体内虫体,控制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可能还需要支持性治疗,包括输血、静脉输液和抗炎药物。
1. 三氮脒(贝尼尔):剂量为3.5mg/kg,皮下或肌肉注射,分别1、3、7天给药。该药治疗犬巴贝斯虫效果较为理想,但安全范围窄,有效量与中毒剂量较为接近,毒性大,尽量谨慎用药。为谨慎起见,常推荐按2.5-3mg/kg使用,对体重较大的犬或较为虚弱及体重较小的犬,计算出总使用量再乘以0.7。第3天、第7天给药总量应适当减量。三氮脒虽是公认的治疗巴贝斯虫的有效药,但不能彻底清楚虫体,且易出现耐药性,连续给药后需定期检查,必要时每月注射一次,连续6次,并定期检查。
2. 二丙酸咪唑苯脲:剂量为6mg/kg,皮下或肌肉注射,两周后重复给药一次。直接作用于虫体,干扰虫体糖代谢,抑制DNA的合成,其毒性、剂量、安全范围、疗效都比贝尼尔和硫酸喹啉脲好,并且具有预防作用。对体重较大的犬或较为虚弱及体重较小的犬需适当减量。
3. 阿托伐醌:本品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不易复发,治疗更彻底。阿托伐醌的使用剂量为13.3mg/kg,口服3次/d,连用10d。阿奇霉素使用剂量为10mg/kg,口服1次/d,连用10d。
4.酸喹啉脲:剂量为0.5mg/kg,皮下或肌肉注射。病例疗效显著。用药后,有的病犬呈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兴奋、呕吐等,持续1-2h,此后精神沉郁,个别病犬可保持数天。剂量降低至0.3mg/kg体重),可减轻不良反应。故可多次低剂量给药。
*以上用药方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结合临床具体情况综合制定。
07 预防
图6. 应正确摘除犬身上的蜱虫
(图源universodelasaludanimal.com)
预防犬巴贝斯虫病主要依靠避免传染性蜱虫叮咬。定期驱虫、环境消杀、避免犬之间咬伤、献血犬定期筛查等。巴贝斯虫不容易在犬与犬之间传播,关键传播媒介是蜱虫,亚临床感染犬仍能把巴贝斯虫经蜱虫叮咬后传播给其他健康犬。猫暂未发现感染犬类巴贝斯虫的风险;该疾病非人畜共患病,但犬主人有被蜱虫叮咬的风险。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一种预防犬巴贝斯虫感染的疫苗已经上市。该疫苗含有从培养基中获得的灭活犬巴贝斯虫可溶性抗原以及皂素佐剂。
08 病例分享
本期病例来自杭州虹泰彩虹医院的主治医师衣宇航医生,感谢分享。
1. 病例信息及病史
乐乐,犬,1岁,雌,未绝育,4.8kg。主人发现身上有蜱虫带来就诊,临床表现为牙龈苍白、嗜睡、体温高、高炎症。
向下滑动
2. 院内初步检查
血检提示贫血,血涂片镜检发现疑似巴贝斯虫感染。
3. 实验室检查
送检杭州元医实验室做贫血套餐(细胞学、库姆斯试验和PCR)行进一步确诊,结果如下,明确为犬巴贝斯虫感染。
09 结语
犬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和脾肿大等;经常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嗜睡、食欲不振、黏膜黄疸/苍白及尿液颜色异常。严重的巴贝斯虫病会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肾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凝血障碍、肝肿大、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电解质紊乱、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临床很可能因为症状的非特异性而漏诊,所以遇到巴贝斯虫病时应全面筛查避免漏诊,导致继发严重临床疾病。
相关实验室检查
参考文献
[1] Baneth G. Antiprotozoal treatment of canine babesiosis. Vet Parasitol. 2018;254:58-63.
[2] Baneth G, Nachum-Biala Y, Birkenheuer AJ, Schreeg ME, Prince H, Florin-Christensen M, Schnittger L, Aroch I. A new piroplasmid species infecting dogs: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athogeny of Babesia negevi n. sp. Parasit Vectors. 2020;13:130.
[3] Checa R, Montoya A, Ortega N, González-Fraga JL, Bartolomé A, Gálvez R, Marino V, Miró G.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nce of imidocarb dipropionate versus atovaquone or buparvaquone plus azithromycin used to treat sick dogs naturally infected with the Babesia microti-like piroplasm. Parasit Vectors. 2017;10(1):145.
[4] Dear JD, Birkenheuer A. Babesia in North America: An Update. Vet Clin North Am Small Anim Pract. 2022;52:1193-1209.
[5] Liu M, Igarashi I, Xuan X. Babesia gibsoni. Trends Parasitol. 2022;38:815-816.
[6] Yamasaki M, Nukada Y, Ito M, Uchida N, Iguchi A, Inokuma H. Three cases of canine babesiosis caused by Babesia odocoilei-like parasites in Japan. Parasitol Int. 2021;84:102384.